美国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司令托马斯·布西耶尔四星上将突然宣布退役万达策略,紧随其后,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布莱恩·芬顿上将也宣布离职。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起高级将领的接连去职,并非孤立的个人决定,而是在特朗普对约900名美军将领进行长达70多分钟训话之后。他们的离开与那场气氛压抑的会议有什么关联?这是对特朗普及其新任国防部长赫格赛斯强硬姿态的无声抗议吗?这场风波暴露的还有很多。

一
70分钟演讲与两名上将的“个人决定”
9月底,弗吉尼亚州匡蒂科的美军基地里,新任国防部长赫格赛斯首先登台,面对台下约900名美军现役将领,发表了45分钟的讲话。其核心内容是强调国防部需要“合适的人才”和“正确的文化”,并抛出包括强化体能标准在内的十项新指令。
但讲话中有个部分需要注意,赫格赛斯明确表示,任何不认同其观点、对其指示不满的将领,可以立即辞职,“为其他人腾出位置”,以便他更快地推行新政。
如果说赫格赛斯的讲话是“立规”,那么随后登场的特朗普发表的70分钟演讲,则充满了“震慑”意味。
据报道,特朗普一开场就以不满的口吻评论道“从来没进过这么安静的房间”,暗示将领们应给予掌声。他更是以调侃却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诫在场将官,若不想听其讲话可以离场,但代价是军旅生涯“就此打住”。

特朗普的演讲内容广泛涉猎,从战争部改名国防部的历史万达策略,到明确表示将更多调动美军“参与解决国内威胁”,即在美国本土城市进行“军队执法”。
整个过程中,台下鸦雀无声,几乎没有互动与掌声,将领们用沉默表达了集体的不适与抵触。
会议结束后不久,震撼性的人事变动开始接连发生了。
执掌美国所有空基和陆基核打击力量的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司令托马斯·布西耶尔上将,首先以“个人及家庭因素”为由宣布退役。尽管声明中强调服务国家的承诺不变,但其提名刚被撤回且原本前途被看好的背景下突然去职,这个时机不得不让人多想。
两天后,统率精锐特种部队的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布莱恩·芬顿上将也突然宣布离职,原因并未公开。

美国舆论几乎一致地将这两起事件与匡蒂科会议联系起来,认为这是高级将领不堪政治压力与个人尊严受辱后,一种“体面”却坚定的抗议方式。
二
要忠诚还是要专业?
这场矛盾的根源在于特朗普政府试图对美军指挥体系进行一场以“政治忠诚度”为核心的“大整顿”万达策略。
特朗普及其核心圈层,特别是国防部长赫格赛斯,公开质疑过去基于“多元化”政策的晋升机制,就是想要清除那些被认为与民主党理念相近或不够“忠诚”的高级军官。

赫格赛斯甚至明确提出要削减约10%的将军职位,其中四星上将就要减少7至8名。布西耶尔和芬顿的离职,加上此前已确定在11月去职的空军参谋长阿尔文上将,使得特朗普任内离任的上将已达7人,涵盖了空军、海军、陆军和海岸警卫队。
这种大规模、针对性的高层清洗,好像有了政治站队的意思。
还需要注意到,特朗普在讲话中明确要求美军更多地“参与解决国内威胁”。
这和美军长期秉持的,军队主要负责对外防御和作战,国内事务主要由国民警卫队和执法机构负责,产生严重冲突。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军队深度卷入国内政治漩涡,甚至可能在军队执行敏感任务时引发宪政危机。

据披露,由赫格赛斯等文官主导制定的新国防战略文件,将应对中国等“步进式挑战”置于次要位置,转而过分强调本土和西半球的防御。
据说这波操作引发了包括特朗普亲自提拔的参联会主席丹·凯恩上将在内的很多高级将领的不满。或许在专业军人看来,这很可能会导致战略资源错配,削弱美军在全球关键地区,尤其是印太应对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的能力,这可是和美国遵守的长期安全主义是不符的。
三
指挥体系动荡与战略稳定性受损
全球打击司令部与特种作战司令部是美军执行最敏感、最关键任务的核心部门。核心部门领导人的突然变更,必然导致指挥链条出现短暂混乱,新老交替需要时间磨合,这可能会影响重大军事行动的计划与执行效率。

尤其是在大国竞争背景下,战略威慑的可靠性与特种行动的精准性不容有失。再说软一点的问题,当晋升和去职的标准从战功、资历和专业能力,向政治忠诚度倾斜时,广大职业军官的价值观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这可能导致内部离心倾向加剧,优秀人才流失,以及“唯上是从”而非“基于专业判断”的文化蔓延,从根本上削弱美军的战斗力。
高层将领的频繁变动,加之战略文件流露出的“战略内向化”倾向,使盟友和对手都对美国的安全承诺和战略意图产生疑问。盟友担心美国是否可靠,对手则可能误判形势,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地缘政治误判的风险。
美军当前在亚太、欧洲等关键地区的部署和合作项目,结果可能就没有那么乐观了。

布西耶尔与芬顿两位四星上将的“脱军装”离去,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美国政治问题。
当政治指令与军事专业判断持续冲突,当全球战略布局让位于国内政治议程,美军能否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已成为一个巨大的问号。
驰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